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09)
报纸(110)
学位论文(7)
图书(6)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83)
地方文献 (21)
地方风物 (16)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5)
宗教集要 (4)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47)
2011(31)
2010(29)
2008(17)
2004(6)
2002(12)
1997(6)
1981(4)
1922(1)
按来源分组
潍坊日报(5)
美术研究(3)
上海戏剧(2)
收藏(2)
美术杂志(2)
上海故事(1)
今日湖北·下半月(1)
今日湖北(下半月)(1)
西北美术(1)
中国美术(1)
论艺术与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美术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时间之流  讨生活  直接参加  观察体会  艺术与生活  观察生活  海洋流  主从  河水流 
描述:于斗矣,斯开章明义第一章。为而生活则死。为生活而活。当有生活而求,不当欲而讨生活。直接参加生活,始能将生活移入内心.间接旁观生活,无非以生活陈列于画面。饱食生活当贪而无厌,咀嚼生活当细
成就特色与性理之学
作者:李德仁  来源:荣宝斋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理之学  穷理尽性  画家  宋代绘画  朱熹  儒学  王守仁  宋代文化  陆九渊  气韵生动 
描述:四、极重创新,画家个人独创特色非常明显。宋何以会具有这些特色呢?艺术的繁荣当然与社会的相对安定、经济的发达繁荣有重要关系,但却不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关系,直接的决定性的关系是当时的文化学术。比如汉
胡小:学者与书家并举
作者:张传亮  来源:青少年书法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小  书法教育  李瑞清  甲骨文  书法学习  南京博物院  书法课  中国书法  书法创作  书学研究 
描述:胡小:学者与书家并举
碧任中国皮协科技委主任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皮革:中外皮革信息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  新科技  主任  四川大学  张铭让  连续性 
描述:同志继续担任本届科技委秘书。[第一段]
“字不里甫 不兰生”辩
作者:林锐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谢兰生  绘画作品  署款  书法作品  谢里甫  落款 
描述:谢兰生是清代中期广东著名的书画家。关于他的书画署款习惯,在广东文化鉴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字不里甫,不兰生”,意思是指他在书法作品中落款不用自己的号“里甫”,而在绘画作品中,则不用他的名“兰生
金石书风 一脉相承——李瑞清、胡小、游寿师承现象中的书
作者:傅爱国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金石书派  李瑞清  胡小  游寿 
描述:在本世纪被尝试、被实施、被维护的历程 ,其教学性质和内容标志着我国书法教育从写字的实用立场向书法艺术性的转换 ;其承传单访单授的课余性 ,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传统私学的形式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的文化价值。
魏良辅·汤显祖·姜白——“曲唱”与“曲牌”的关系
作者:洛地  来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依字声行腔  腔句  曲唱  词调曲牌  清曲唱  剧唱  集曲  曲律 
描述:当时 ,并没有出现如明末的“汤沈之争” ,而是以姜白为代表 ,一方面须守“依字声行腔”作“词唱” ,又一方面则“率意为长短句 ,然后协以律” ,重组着“调牌” ,使“词唱”与“词调”出现重新组合即高一层次
欲穷源而不得 竟帐望以空归:王安石的牛洞题诗解读
作者:韩酉山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牛洞  改革者  孤独者 
描述:王安石的牛洞题诗,过去极少引起研究者注意。本文以为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塑造了一个改革者在探索过程中苦闷、彷徨的孤独者自我形象。舒州三年,王安石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形成了改革的基本思路,他与舒州结下
金石书风 一脉相承--李瑞清、胡小、游脉相承书法教育面面观
作者:傅爱国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金石书派  李瑞清  胡小  游寿 
描述:尝试、被实施、被维护的历程,其教学性质和内容标志若我国书法教育从写字的实用立场向书法艺术性的转换;其承传单访单授的课余性,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传统私学的形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的文化价值。
欲穷源而不得 竟怅望以空归:王安石的牛洞题诗解读
作者:韩酉山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牛洞  改革者  孤独者 
描述:王安石的牛洞题诗,过去极少引起研究者注意。本文以为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塑造了一个改革者在探索过程中苦闷、彷徨的孤独者自我形象。舒州三年,王安石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形成了改革的基本思路,他与舒州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