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63)
报纸
(78)
学位论文
(9)
图书
(5)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35)
地方文献
(5)
才乡教育
(4)
非遗保护
(4)
宗教集要
(3)
地方风物
(3)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3
(18)
2010
(9)
2008
(8)
2005
(13)
1999
(4)
1997
(7)
1996
(8)
1995
(8)
1993
(4)
1992
(2)
按来源分组
其它
(12)
湖北社会科学
(1)
中学语文
(1)
戏剧艺术
(1)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文物春秋
(1)
中国史研究
(1)
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1)
韶关学院学报
(1)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贰臣
历史
功利主义
自然哲学
相关问题
同律度量衡
外凸
古汉语
吕布
《诗薮》
大城市
社会转型
医学与文学
地域特征
国际贸易
周礼
王安石
司马迁
唐音
募兵制
关系
研究
新天地
打官司
直接影响
易学思想
卦序
沈约
商税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易代之际】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代
王城城址调查报告
作者:
韩立基
贾晓
来源:
文物春秋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半圆孔
马面
王城
马头山
外凸
拐角处
古代城
公元前
蔚县
铭文砖
描述:
代
王城城址调查报告蔚县博物馆河北省蔚县
代
王城城址,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做好建立科学记录档案工作,在以前文物普查的基础上,1996年我们先后两次对此城址进行了为期6天的调查,发现了一些重要遗迹
写在《檀林畅销作品集》出版
之际
作者:
孙继光
来源:
海内与海外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创作
作品集
“叛徒”
医学与文学
文学作品
疑难病
临床试验
刘绍棠
中央广播电台
任丘市
描述:
写在《檀林畅销作品集》出版
之际
“茅檐”并非“
代
指庭院”
作者:
王运林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茅檐
庭院
代
指
教师教学用书
引人注目的
延长使用寿命
初中语文
王安石
爱屋及乌
檐墙
描述:
“茅檐”并非“
代
指庭院”湖北荆州八岭山镇新场中学王运林初中语文第四册有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怎样理解“茅檐长扫静无苔
孔子学
易
考论
作者:
郭沂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
《
易
》
《鲁论》
《周易》
孔子
《齐论》
《史记》
《系辞》
占筮
《汉书·艺文志》
描述:
孔子学
易
考论郭沂从《论语》版本源流看,《古论语》早于《鲁论语》,而后者不过是前者的改编本,故“五十以学《
易
》”的“
易
”字,当依郑玄“从《古》”。“《鲁》读”为“亦”系流传过程的笔误。“加我数年”章
金元
之际
的邢州禅宗名僧──兼及当时佛教传播的社会背景
作者:
于叆龙
来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秉忠
金元
之际
佛教传播
耶律楚材
曹洞宗
中国佛教
佛教禅宗
蒙古人
以儒治国
天宁寺
描述:
金元
之际
的邢州禅宗名僧──兼及当时佛教传播的社会背景
陆象山
易
简教育论纲
作者:
杨云生
吴一根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培养目标
发明本心
教育方法
教育论
易
简
白鹿洞书院
象山先生
教育内容
尊德性
描述:
陆象山
易
简教育论纲□金溪县陆象山研究会执笔:杨云生吴一根《象山年谱》说:“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
北魏孝文帝巧用《革》卦促进迁都:《资治通鉴》所涉《
易
》文辑
作者:
铮甫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北魏孝文帝
《革》
《
易
》
阴阳观
《通鉴》
《周易》
变法改革
封建社会
平城
描述:
中时迁都洛阳记叙尤详.本文拟对孝文帝利用《周易》革卦排除迁都阻力一事略陈管见。谋略与威权并用实现迁都大计《通鉴》在记叙了孝文帝拓跋宏在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等改革措施后,即行谋划将部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但是,考虑到反对迁都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强大,不便公开提出,“乃议大幸伐齐,故以胁众。”于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五月的一天召见群臣.“使大常卿王湛筮之,遇《革》。”孝文帝高兴地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①朝臣部不敢说话,只有任城王拓跋澄仗着是皇帝的叔父,位尊权重,敢于廷争面折,因而提出反驳c退朝后,孝文帝单独召见了拓跋澄,首先解释了在朝堂上厉声作色的缘故:“明堂之事,恐入人竟言,记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让拓跋浪消了气,接着就开诚布公地说出了迁都的想法:“今日之...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