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893)
学位论文
(57)
会议论文
(22)
图书
(21)
报纸
(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62)
才乡教育
(45)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0
(41)
2008
(31)
2007
(43)
2006
(38)
2005
(34)
2003
(31)
2000
(22)
1999
(58)
1998
(79)
1993
(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
(82)
抚州师专学报
(78)
江西社会科学
(23)
孔子研究
(19)
周易研究
(6)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1)
理论导刊
(1)
相关搜索词
本心
心学
陆九渊
易学
唯心主义
体用
六经注我
江西省
真理
圣贤
周易
《孟子》
太极
德育思想
理论形态
天人同一
哲学体系
“格物”
主体异化
易简工夫
一分为二
义利之辨
哲学
去功利化
九卦之序
照眼
儒家
现代
区别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论陆九渊心学唯心主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79
条
试论严羽诗论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作者:
曹东
来源:
洛阳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严羽
南宋理学
朱熹
陆九渊
包扬
描述:
的浸染。而且,严羽诗论与朱熹的诗论,从思想观点到审美意趣,都有不少类似之处。至于
陆九渊
主张心即理,直指本心,顿悟天理,对于严羽“妙悟”诗学思想的形成,就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了。
颇具特色的陆象山道德人格教育观:[
陆九渊
]
作者:
修淦川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德
道德
人格
人格
中国
中国
描述:
颇具特色的陆象山道德人格教育观:[
陆九渊
]
陆象山识道、用道,足以驰骋天下:[
陆九渊
]
作者:
李蕴瑚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家
哲学家
生平事迹
生平事迹
中国
中国
描述:
陆象山识道、用道,足以驰骋天下:[
陆九渊
]
朱陆学术考辨五种:[朱熹、
陆九渊
]
作者:
吴长庚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
中国
宋代
描述:
朱陆学术考辨五种:[朱熹、
陆九渊
]
陆氏兄弟佚札:[
陆九渊
、陆九龄]
作者:
束景南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家
生平事迹
书信
中国
描述:
陆氏兄弟佚札:[
陆九渊
、陆九龄]
鹅湖书院·“鹅湖之会”·“鹅湖之晤”
作者:
杨雪骋
郑小江
来源:
徽州社会科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鹅湖
陆九渊
朱熹
书院
学术争论
吕祖谦
铅山县
辛弃疾
学术观点
武夷山
描述: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铅山县鹅湖乡鹅湖村。乡、村及书院皆因鹅湖山而得名。鹅湖山为武夷山的支脉山峰,在铅山县东部。唐代,大义禅师在鹅湖峰顶建禅院。北宋初年禅院移至山下,后人称此院为鹅湖寺。公元1175年(南宋淳熙二年)
具有平民意识的哲学家
作者:
徐建明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平民意识
陆九渊
哲学探索
陆象山
人民性
平民哲学家
封建伦理秩序
封建统治
“正统”
科举制度
描述:
具有平民意识的哲学家
芗草庐随笔:四则
作者:
吴定安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象山书院
陆象山
王阳明
陆九渊
象山先生
金溪
陆学
草庐
随笔
和会朱陆
描述:
芗草庐随笔:四则
危素学术思想探析
作者:
胡青
桑志军
来源: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思想
陆九渊
吴澄
探析
陆学
四库全书
“乐”
朱子学
分斋教学
朱熹
描述:
一危素(公元1303—1372年),字太朴,号云林,金溪人。他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元中后期。他少通《五经》,明初大儒宋濂说他“年十五即通《五经》大旨,据座为人师。①”至正元年(1341年)为经筵检讨,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官至参知...
朱陆之辩的哲学实质--兼论陆象山的学术渊源
作者:
彭永捷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陆之辩
《孟子》
学术渊源
“志”
“理”
哲学实质
陆九渊
陆象山
“心”
伦理与道德
描述:
如果把握了这条主线,这一时间跨度较长时期内的哲学理论分野以及这一时期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也就进一步明确了。朱陆之辩,也并不局限在中国儒学范围内,它也伴着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争论,传播到了古代的朝鲜和日本。朱陆之带与朱陆异同也同样是东亚儒学发展的一条主线,把握了这条主线,也就把握了整个东亚儒学的学术走向与流变。从哲学史角度来看,朱子与象山究竟在争论什么问题,或者说朱陆之辩的哲学实质是什么?对此,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儒家伦理纲常的知与行或认识与实践以及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上。例如张岱年先生认为,程朱与陆三两派的争论,是德智关系问题,即道德与智慧(知识)二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问题。“宋明理学中,‘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孰先孰后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程朱学派兼重德性与问学,提倡‘即物穷理’;陆王学派专讲尊德性,轻视对于事物的认识...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