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北宋王令的《竹赋》和《藏芝赋》
作者:彭深川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欧阳修  诗经  汉唐  典故  文集  立德  扬州  先秦文体 
描述:《藏芝赋》是他短短
北宋的华靡之风
作者:顾全芳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财政危机  宋太祖  士大夫  宋真宗  统治者  贫富不均  宋徽宗  王安石  社会风气 
描述:的政治机体中,生长出难以治愈的肿瘤。
北宋前期方田均税考
作者:李裕民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前期  宋会要辑稿  欧阳修  赋税  税法  食货  税赋  王安石  具体措施  五代十国 
描述:元元年七月十五日臣寮上言:税赋自五季以来,有逃亡倚阁业尽税存者.有典吏笔误年深至以簿头虚有管额者,有他处送纳误发文钞于别县未能画时尽数勾销者……”同书食货一二之一:“淳化四年(993年)三月诏:户口税赋帐
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
作者:邓小南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前期  吏部  官僚制度  铨选制度  北宋时期  王安石  亲民  资治通鉴  转运使  州县官 
描述:循资,即依资递迁、按资排辈,这种升迁原则在我国封建官僚制度史上曾长期发生作用。唐代中叶,体现这一原则的条格——《循资格》正式颁行;北宋时期,循资原则极大地膨胀起来,成为铨选制度中窒息人材的重要原因。
北宋时期的汴河建设
作者:黎沛虹 纪万松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时期  汴河  漕运  宋太祖  黄河  王安石  河渠  张方平  财赋  江南运河 
描述:为本,漕运以河漕为主,……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宋太祖曾对进贡宝带的钱椒说过:“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
《苏洵评传》补正
作者:高克勤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评传  王安石  宋代文学  曾枣庄  四川人民  苏洵  大学教授  原著  欧阳修  出版社 
描述: 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先生,近年治宋代文学,成就斐然。其所撰《苏洵年谱》(《苏洵评传》附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下简作《苏谱》),为现今研究苏洵的一本最详实著作,然亦有一些失考之处。笔者不避续貂之嫌,谨依原著体例补正于次,以就正于曾先生及方家同好。
《通鉴》编修与史馆制度
作者:张新民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史馆制度  资治通鉴  范祖禹  刘知几  编修  我国古代  修史  王安石  中国史学史 
描述: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编年史钜制,自问世以来,为历代学人所称誉,推许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资治通鉴》的编撰,主要是司马光个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前人论及此书,都视为私撰,忽略了史馆制度给司马光提供的便利。全毓黻先生著《中国史学史》,已约略看
《孟子》文学风格论略
作者:边家珍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子》  风格论  梁惠王  文学风格  王安石  男女授受不亲  咏怀五百字  中国文学  济世救民  表达技巧 
描述:《孟子》文学风格论略边家珍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文章对于后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刘熙载《艺概》说;“韩文出于《孟子》”,“昌黎接孟子知养气之传”、“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市文
《古代“死”的别名》补遗
作者:吕友仁 冯好杰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红楼梦》  《左传》  陶渊明  礼记·檀弓  《文选》  王安石  《儒林外史》  《仪礼·丧服》  战国策 
描述:《古代“死”的别名》补遗吕友仁,冯好杰王力先生《汉语史稿》在谈及委婉语(cuphemism)时说:“‘死’的别名为最多。”我们相信这话不错。但究竟有多少,恐怕一时还难以作出准确回答。清人梁章钜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浪迹丛炎》卷九《人死别称》条列举...
诗可以乐: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
作者:程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  “乐”  王安石  范仲淹  苏轼  传统文士  梅尧臣  社会责任  “半山体” 
描述:的表现形态。作者指出,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学以“悲哀为主”的格局,使其获得了与“悲”主题平分秋色的地位,从而带来了文学史上“和平之音”与“穷愁之言”的异调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