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388)
报纸(847)
学位论文(174)
图书(154)
会议论文(3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536)
地方文献 (34)
宗教集要 (15)
非遗保护 (6)
红色文化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0)
2013(452)
2012(516)
2011(504)
2010(512)
2005(257)
2004(225)
2003(244)
1996(222)
1989(107)
按来源分组
第二课堂(高中版)(9)
福建乡土(6)
杂文月刊(选刊版)(6)
辽海出版社(4)
收藏(3)
今日中国出版社(2)
中国医疗保险(1)
东方收藏(1)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1)
中国民航报(1)
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作者:陈长华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豪强地主  中国古代  赋税制  桑弘羊  抑商  官营商业  《商君书》  王安石  《管子》  财政收入 
描述: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陈长华抑商一直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但是,自秦朝大一统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大部重商。搞商业官营,与其说是抑商,倒不如说是重商,其他重商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概而谓之抑商,仍大可商榷。(一)秦始皇作琅琊台,...
郴江误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赏析
作者:刘逸生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津渡  郴县  王安石  政治斗争  秦观  王国维  苏轼  潇湘  人间词话  神宗 
描述:继之又有黄庭坚的细意推敲,后代如杨慎、陈廷焯等对它都有所议论,而王国维写《人间词话》时,又特
一字千钧
作者:杨令勋  来源:宁夏文艺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王安石  苦吟  杜甫  新民歌  古典  贾岛  诗歌创作  凝聚  劳动 
描述:一字千钧
人才难得更难知
作者:王通讯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貌堂堂  《施公案》  王安石  司马光  吕不韦  陷井  五四时期  《资治通鉴》  关键时刻  革命斗争 
描述:丑陋,忍不住掩口而笑,施公说:“大人以为我面目丑陋而发笑么?我这是兽面人心;有些人长得相貌堂堂,可他是人面兽心!人面兽心可恶,兽面人心有什么坏处呢?”
字若云朵--古代公文签批趣闻杂谈
作者:眭达明  来源:秘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公文  王安石  唐中宗  文书  杂谈  云朵  “诺”  《水浒传》  南北朝  签署意见 
描述: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唯署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
假如项羽过江东
作者:刘明华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东  鸿门宴  刘邦  项羽  政治家  李清照  王安石  政治斗争  军事行动  反间计 
描述:假如项羽过江东,其实算不上一个太新鲜的话题。几千年来,人们对项羽的选择不断地发表感想。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声没有记录,皆随风飘散,
关于精神的绿化
作者:叶居新  来源:群言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绿色  人类  绿化  精神  王安石  同义词  科技  尊重自然  文化氛围  沙漠 
描述:一个物种他本身就产生于绿色的自然。然而,在世俗的文化氛围和物欲横流中,人类淡忘了故乡的绿色,不再追求绿色的神圣意义和生命
真善相融的规讽性审美原则——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的审美特色
作者:陈华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政治讽刺  讽刺诗  诗经  审美原则  王安石  我国古代  审美主体  相融  思想影响 
描述:中的真与善的相融,既是审美主体审视审美客体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审美客体更好地为审美主体服务的指导思想。真与善在政治讽刺诗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为“情景合一”;另一方面,这种情与景的相融合一却存在着明显的互制性,即审美主体一方面要坚持真情实感与真境真景的统一,以体现真美,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规讽的原则,以体现善美。就政治讽刺诗的创作实践而言,这种规讽性的善美往往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鉴于此,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也往往受善制约,从而显示了真善相融的规讽性审美原则的独特性。
“华”、“花”辨析
作者:周业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花”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读音错误  语文课本  古今字  花山  辨认出  文字  汉字 
描述:,留下一串串疑问。怎样让学生明白王安石推断的原因呢?得从“华”、“花”二字说起,还要联系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处文字详加消化。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
苏、王改诗的启示
作者:陈国魁  来源:山东文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东坡  警世通言  故事  苏轼  学识  落黄  作品  作者  园林 
描述:《警世通言》中载有苏东坡替王安石续诗而贻笑大方的故事。苏轼自恃学识过人,一时兴起把王安石未完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