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朱熹哲学研究进路
作者:杜保瑞  来源:哲学与文化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宋明儒学  理气  格物致知  心统性情  程颐  陆象山  牟宗三  Chu  Xi  Confucianism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Mean  Mencius 
描述:朱熹哲学研究进路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作者:耿文茹 曹延汹  来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命思想  周礼  忠君爱国 
描述: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古代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并更进一步总结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初模式,为研究近代和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
作者:王燕飞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写作年代  写作年代  汤显祖  汤显祖  创作地点  创作地点  戏剧  戏剧  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 
描述: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
抚州三章
作者:林承杰  来源:青年作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商隐  刘禹锡  谢灵运  曾国藩  陆九渊  杨万里  白居易  范仲淹  文天祥  南城 
描述:隐、晏殊、杨万里、范仲淹、朱熹、陆游、陆九渊、文天祥、蒋士铨、曾国藩,等等等等,均在
书生从戎 君子豹变
作者:伍立杨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战地记者  讲演  先生  取材  哲学  内容  陆九渊  张载  君子  曹聚仁 
描述:”而“东铭”的内容,曹先生恰恰不大记得了,乃硬着头皮,凭印象谈张载的哲学路线,捏着一把汗。后来找到《近思录》重看《东铭》,觉所谈并不太出格,才略略放心。(事见《书似青山常乱叠》)。曹先生差点被军人考住,并非偶然现象,也并不是当时军人喜欢附庸风雅,原因有二:一是辛亥以来,知识分子投身社会实际运作,军人书生往往一物两面,初未可分;一是抗战的形势需求,社会各界当然包括知识、青年界,从军者甚多,导致军队高层中层,相当程度的“学术化”。黄仁宇最为典型,他出身于同盟会员家庭,后入成都中央军校(黄埔陆军官校)为十六期生,毕业后赴抗日前线,为基层军官。1943年加入远征军,在印、缅与日军作战,在密支那负伤,受颁海陆空军一等奖章,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名列前茅,保送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为国防部参谋及战胜国(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
“学贵有疑”的精髓
作者:肖川  来源:中学生百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发现问题  认知冲突  学习者  爱因斯坦  培养学生  数学  陆九渊  教学  认知结构  思考习惯 
描述:“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浅谈新课程下政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陈丽英  来源:中华素质教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生  新课程  质疑能力  政治教学  培养策略  问题性  学生学习方式  陆九渊  为学  主体 
描述: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之一。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者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
讨论式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彭永军  来源: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教学实践  引导学生  解决问题  我国古代  师生关系  讨论法  陆九渊  学生差异  教师  百家争鸣 
描述:我国古代教育家陆九渊指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问是促使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在今天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平等,教学民主,教师尊重学生差异,崇尚个性;而学生应该言论自由,百家争鸣
陈景元道藏音注研究——有关声母系统的研究
作者:冯娟 杨超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反切  声母  中古音 
描述:有许多音注,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考察宋代的语音系统。
《牡丹亭》和《红楼梦》中情与理的比较研究
作者:林柳生 郭联发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红楼梦》  《红楼梦》  情与理  情与理  比较  比较  异同点  异同点 
描述: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与分离;二是“情”之内涵的相对单一性和丰富性;三是情与理对抗冲突的相对表层性和极度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