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399)
报纸
(257)
学位论文
(125)
会议论文
(39)
图书
(2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13)
宗教集要
(72)
地方文献
(28)
才乡教育
(27)
地方风物
(4)
红色文化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08)
2013
(82)
2012
(107)
2011
(152)
2009
(104)
2008
(112)
2006
(76)
2003
(54)
2002
(56)
2000
(39)
按来源分组
其它
(171)
抚州师专学报
(34)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宗教
(2)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世界宗教学刊
(1)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唐宋散文
道
佛
默照禅
诗偈
道心
陆九渊
李觏
《周礼》
可道
周礼
备荒
王安石
农田水利
基督徒
吴与弼
袁宏道
道元
理性原则
化民
社会工作
历史观
外王
社会
司马光
创造性
中国
仙道思想
精神
首页
>
根据【检索词:道禅思想】搜索到相关结果
56
条
晏殊的诗学
思想
及其影响
作者:
王德明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诗学
思想
诗歌
诗话
歌诗
词人
北宋
政治家
宋代
实用价值
描述:
晏殊的诗学
思想
及其影响
王安石"礼义治国"的
思想
与实践
作者:
万斌生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礼义治国
变法
思想
变法实践
描述:
王安石的变法
思想
主要渊源于儒家,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特别是变法实践中,他主张泽民、宽刑、爱士、养兵,提倡德教为本、礼义治国。
李觏教育
思想
探析
作者:
杨安邦
周秀斌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师德
教师
李觏
教育
思想
描述:
李觏是北宋中期江西籍有深远影响的进步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丰富,涉及到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作用与师德、学校教育与科举选才的关系等方面。
略论王安石教胄
思想
作者:
方国兴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学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北宋
官学
思想家
略论
宋代
产生
描述: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推行教育改革,发展官学,使宋代教育为之一振,为我国古代教育史写了光辉的篇章,对于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觏对中国传统哲学“
道
”范畴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
顾厚顺
吴小龙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
道
”范畴
继承和发展
描述:
李觏“
道
”范畴的阐述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 :把“
道
”看成是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 ;是常与权的统一 ;是一与不一的统一 ;是无不至 ,无不通。
论政·鸣
道
·明心——李觏散文解读
作者:
邱美琼
来源: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淑世情怀
淑世情怀
论政
论政
鸣
道
鸣
道
明心
明心
描述:
适“既无功利 ,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这一
思想
之先驱。
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
思想
研究
作者:
陈四海
来源:
东方出版社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研究
中国
描述:
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
思想
研究
刘衡官箴
思想
研究
作者:
张德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官箴
司牧
棍蠹
理讼
帝制官僚政治
描述:
认为:一方面,刘衡的官箴
思想
是与帝制官僚政治的内在需求相适应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故而刘衡在由盛到衰的嘉、
道
时期能治绩有声、入祠名宦绝非偶然;另一方面,帝制官僚社会存在自身的结构缺陷,刘衡尽管深谙吏治情势
陆王心学派的易学
思想
研究
作者:
杨月清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王阳明
易学
理学
心学
描述:
体悟、消化易
道
,援引佛
禅
,一则批判理学派的“天理”、“易
道
”在外,知行不一,本体与工夫脱节,不知理之根本;二则反对佛、
道
执于虚、无出世,而应象易
道
那样真正做到周流六虚,不为典要,无思无虑而又有思有虑
泰州学派罗汝芳
思想
研究
作者:
谢旭彤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州学派
良知
赤子之心
破光景
仁
描述:
是生生不息的,切合于生命本质的
道
亦是生生不息的,宇宙之间一片生机盎然,是一个大的生命,凡是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有“仁”。由之,罗近溪归宗于“仁”,并成就了从“生生之仁”到“一体之仁”的转化。在禅学风气弥漫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