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674)
报纸(714)
学位论文(187)
图书(150)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694)
地方文献 (27)
宗教集要 (17)
地方风物 (16)
文化溯源 (5)
非遗保护 (4)
才乡教育 (3)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419)
2012(517)
2011(522)
2010(515)
2009(450)
2006(336)
2002(232)
1996(229)
1985(140)
1984(1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7)
宋代文化研究(86)
史学集刊(9)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侨园(4)
辽海出版社(4)
快乐阅读(2)
岭南文史(2)
西藏研究(2)
社科与经济信息(1)
美丽而不哀愁-试论晏、欧、苏词中的理性思致
作者:暂无 来源:国文学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苏轼  空闺图像  理趣 
描述:美丽而不哀愁-试论晏、欧、苏词中的理性思致
顺倒自如 各臻其妙——谈苏轼的回文诗《题金山寺》
作者:周溶泉 徐应佩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顺倒自如 各臻其妙——谈苏轼的回文诗《题金山寺》
试论“乌台诗案”对苏轼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作者:李继华  来源:周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诗案”  苏轼思想  王安石变法  黄州时期  思想及创作  《续资治通鉴》  儒释道思想  王夫之  苏轼诗歌  文学创作 
描述:以为:“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上不成熟的产物。唯此,乃造成他一生的第一次跌荡,从而造成他思想及创作的质的飞跃。笔者拟从“乌台诗案”前后苏轼思想的变化来探讨“乌案”
闪耀着哲理光辉的论说文——谈苏轼的《日喻》
作者:徐中玉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经术  苏轼作品  劳动人民  论说文  文人学士  具体分析  文化背景  王安石变法  现实环境 
描述:驳倒对方,这是时势使然,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正确中肯的议论为什么要反对?“以议论为诗”也应具体分析。苏轼就有这样两首名诗:
北宋初期到南宋前期曹洞宗的中兴
作者:刘奥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洞宗  曹洞宗  投子义青  投子义青  芙蓉道楷  芙蓉道楷  念佛禅  念佛禅  默照禅  默照禅 
描述:宗在良价弟子本寂、道膺之后迅速衰落,到了宋初几曾断绝。北宋初期到南宋前期,大致即曹洞宗第六世大阳警玄到第十世宏智正觉这一段时期,是曹洞宗不断复兴的过程。大阳警玄托临济僧人浮山法远代为传法,择投子义青
闲话觉忘忧:北宋前期词中“闲”的艺术探析
作者:赖晓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前期    白居易  晏殊  柳永 
描述:、相思之情四个角度进行词作品析;然后对历代“闲”有关的文学作品做了梳理,尤其是白居易闲适诗对北宋前期文坛的影响;最后结合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的具体个例进行分析。
北宋名儒李觏》首发式举行:王晓媛致辞
作者:王裕良 魏志中 王方圆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9月13日上午,市政协文史资料《北宋名儒李觏》首发式在市行政中心一楼大厅举行。市政协主席王晓媛致辞;市政协副主席周琪、陈云斐、黄德宪、郑友清、黄耀波及秘书长徐容宁等出席;市政协副主席何建辉
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李觏的著作整理出版
作者:仲泽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李觏的著作整理出版 李觏是北宋中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的积极拥护者。他的著作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著作中所提出的功利观成为后来陈亮、叶适功利思想
高潮的契机: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特色与艺术实践
作者:乔力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前期  过渡特色  艺术实践  曲子词  晏几道  柳永词  士大夫文人  欧阳修  《花间集》  文化精神 
描述:高潮的契机: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特色与艺术实践乔力首先须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分期观念,主要依据文体自身的发展演变进程,并适当考虑有关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所以此"前期"之说,系指太祖赵匡胤立国(建
北宋初期晏欧令词中文本之潜能
作者:叶嘉莹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张惠言  北宋初期  王国维  文学批评  文本  接受美学  晏几道  爱情  三种境界 
描述:还有他的弟弟壬安国在一起谈话、当时王安石才做了宰相不久,他就问:“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他的意思是说作为宰相还可以作这种写美女和爱情的词吗?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北宋初期有一位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