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422)
报纸(972)
图书(221)
学位论文(170)
会议论文(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673)
地方文献 (101)
地方风物 (15)
宗教集要 (10)
才乡教育 (8)
非遗保护 (7)
红色文化 (4)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49)
2013(459)
2011(564)
2010(551)
2009(490)
2005(257)
2004(223)
1996(223)
1994(214)
1979(3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82)
佛教文化(7)
中华书局(5)
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3)
百花文艺出版社(3)
中国医疗保险(2)
现代班组(2)
安徽日报农村版(1)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
山西古籍出版社(1)
《孝经》学论考
作者:罗圣堡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孝经》  谶纬  注疏  司马光  朱熹  陆九渊 
描述:孝經》學史的研究,本文探討由漢至《孝經》學史的發展。漢初因其政治與制度上的理由,《孝經》恢復先秦顯學的地位,影響往後的禮制與政治;佐以讖緯的興起,《孝經》與《孝經》讖緯的衍生說法,更是深植於民間風
·吴炳《出水芙蓉图》
作者:暂无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水芙蓉就是莲花。古时将陆上的芙蓉花称作“木芙蓉”、“木莲”,而将水中的莲花称作“水芙蓉”“芙蕖”“荷花”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质,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作“君子”的象征,被尊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出水芙蓉图》纵23.8厘米,横25.1厘米,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
科举科目考(上)
作者:赵民乐  来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贤良方正  制科  书判  科举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文献通考  常科  学士院  制举 
描述:科举科目考(上)赵民乐科举制的科目,唐代有一百多科,到明清基本集中于进士一科。变化非常之大。这种变化主要集中于宋代。可惜的是,元人修《宋史》在《宋史·选举志》六卷中有二:卷为“科目”,却颠倒混淆
科举科目考(下)
作者:赵民乐  来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进士出身  特奏名  诸科  开元礼  科举  王安石变法  进士及第  进士科  童子科  学究 
描述:科举科目考(下)
史学批评的成就
作者:瞿林东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史学批评  学术成就  曾巩  洪迈  叶适  朱熹 
描述:中国史学在多速发展之后又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第五章 辽夏金元
作者:赵诚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地位  边疆地区  北宋中期  忽必烈  王安石变法  农民起义  中国封建社会  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 
描述:的局面。其中汉族先后建立的北宋、南宋王朝把封建经济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呈现出隋唐以及隋唐以前从未有过的新气象;各个少数族建立的政权对开发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边疆地区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一些杰出领袖可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理当给予应得的历史地位。
如何评价初婉约词
作者:王友松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婉约词  宋词  晏殊  歌妓  欧阳修  词人  情词  推陈  作家  柳永 
描述:的比重,说明它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在古典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对婉约词评价过低。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对整个宋词的评价。限于篇幅,本文打算仅就如何正确评价初的婉约词,谈谈自己的管见。
神宗与熙丰变法
作者:顾全芳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神宗  熙丰变法  改革设想  改革派  指导思想  改革思想  富国强兵  司马光  反对者 
描述:神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革新皇帝.对于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帝王,究竟应当如何评价,不仅涉及他与王安石的关系,而且涉及他变法革新的指导思想.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神宗改革的得失成败.
·吴炳·出水芙蓉图
作者:刘会彬  来源:雪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南宋的院体花鸟画,大体上继承了北宋和年间,也就是微宗末期的画风:工画写实,生动艳丽:对花鸟形象的描妙入微,真实工致.
“理学诗”辨析
作者:王培友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诗派  理学家  周敦颐  诗歌内容  邵雍  道学  创作主体  朱熹  陆九渊  诗歌题材 
描述:从对"理学"概念的认识入手,文章对"理学诗"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以为"理学诗"同"理学"一样,它的名称与内涵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由此出发,对"理学诗"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理学诗"的涵义进行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