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422)
报纸(972)
图书(221)
学位论文(170)
会议论文(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673)
地方文献 (101)
地方风物 (15)
宗教集要 (10)
才乡教育 (8)
非遗保护 (7)
红色文化 (4)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49)
2013(459)
2011(564)
2010(551)
2009(490)
2005(257)
2004(223)
1996(223)
1994(214)
1979(3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82)
佛教文化(7)
中华书局(5)
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3)
百花文艺出版社(3)
中国医疗保险(2)
现代班组(2)
安徽日报农村版(1)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
山西古籍出版社(1)
王安石“以民兵代正兵”的军事思想
作者:余河郾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军事思想  民兵制度  保甲法  募兵制  神宗  熙宁变法  富国强兵  深远影响  系列改革 
描述:想,其目的并非要取代募兵制,而是要与募兵互相牵制,以实现其强兵又省费的双重目标。
王安石不洗澡虱子爬上胡子
作者:暂无 来源:民间传奇故事(A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杜甫  胡子  公务员  白居易  老百姓  史料记载  宋朝  沐浴  肌肤 
描述:。可是身为宰相的王安石
王安石与王雾:推进“变法”的父子兵
作者:晏建怀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父子  变法  《岳阳楼记》  庆历新政  改革失败  《伤仲永》  忧国忧民 
描述:边境出现暂时的和平局面;这一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职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并在此写下名篇《岳阳楼记》,抒发改革失败的愤懑心情;
“全市教师和中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大赛”揭晓 临川一中数名师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临川讯 笔者从市教育局获悉,全市教师和中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大赛业已揭晓,临川一中李晋同学的素描作品《静物》、蔡艺?M同学的隶书作品获得一等奖,江奕聪、余佩文、王朝卉等同学的作品分获二、三等奖。与此同时,林海老师的书画作品获得教师组一等奖,林海老师、邹成坚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奖。据悉,获得全市一等
习近平唁电送行中大名师 “仁厚师长”吴宏聪遗体告别仪式今日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吴宏聪教授生前参观“吴宏聪藏书专题展览”。资料图片 1946年5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解散前夕中文系师生合影。吴宏聪(第三排右起第七人,穿浅色西装者)时任中文系助教。. 南方日报讯 又一位大师仙逝,他曾是闻一多、沈从文最喜爱的学生,中大中文系“品牌”的奠基人。 今日下午3时,我国著
送别一代名师中大教授吴宏聪 遗体告别仪式昨在穗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南方日报讯 (记者/雷雨)昨日下午3时,广州银河园白云厅哀乐低回。人们在这里送别一代名师——教育家、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中央直管联系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吴宏聪。吴宏聪因病于2011年8月17日
缅怀一位刚刚离世的梅州籍中大名师的学者风范—— 吴宏聪:仁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995年吴宏聪(右一)回乡照片 刘奕宏涂永平黄麟胜汤汤 吴宏聪,蕉岭圳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原主任、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 (1021-
作者:杨天保  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王安石  1021  1086  学术思想  研究  1021  1067 
描述: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 (1021-
王安石学术史研究:以“金陵王学”(1021~1067)为重点
作者:杨天保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选举社会  荆公新学  金陵王学  学术史 
描述:本文力图解答在北宋"选举时代","王安石之学怎样生成和演进?"的问题,为此,随着学主历史时空的频繁置换,王安石个人治学观念的历次嬗变、知识的多边积累、学术生成与转向的诸般特征,等等,都是要考察的重点
杜甫在二十一世纪:从王安石黄庭坚题杜甫画像诗说起
作者:张志烈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杜甫  诗人  诗说  王安石  痛苦  画像 
描述:画卷,抒写了爱国爱民的稷契怀抱,展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从而杜甫被历代宗仰,敬为集大成之诗圣;国际赞许,尊为世界文化名人。这是迄今为止,不争的事实。而今,历史前进到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祖国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上又已面临着“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两大历史潮流造成的新的经济政治环境。人们的生活追求、价值观念,较之从前,可以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杜甫的诗歌,还能继续发出光和热吗?还能继续“点燃别人”吗?本文拟就此谈一点浅见。一远的不说,就是近几十年内,杜甫也还很密近地“存在”于普通中国人之间。胡适先生《白话文学史》中论及杜甫时说:“(李白)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