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评点研究
-
作者:李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 评点 研究
-
描述:了进一步的解读。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版本入手,胪列收集到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六个版本的概况,列表比较了梦园本和清芬阁本的差异之处,找出其共同的原本康熙三十三年的梦园本,并分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
-
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研究
-
作者:谢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牡丹亭》 批评研究
-
描述:归纳和总结,围绕《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展开,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点;第一章着重介绍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戏曲评论家吴吴山及先后与吴山约为
-
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
作者:姜琳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三维转换 《牡丹亭》 英译本
-
描述: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
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评介
-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吴凤雏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戏曲作品的代表。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秋。
《牡丹亭》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
首先在于,《牡丹亭》所揭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封建体制走到明代,已病入膏肓,种种末期症状全面显现:一方面,政治集
-
结缘昆曲莫相负牡丹亭启三生路
-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青年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报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缱绻春光无限发出的感慨。“不进剧场,怎知幽兰之美?”这是观众在看过“青春版”《牡丹亭》后惊睹其玲珑典雅而发出的赞叹。有“百戏之祖”、“幽兰之美”、“江南兰花”等美誉的昆曲虽然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商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大型舞剧《牡丹亭》26~28日在蓉上演,教你珍惜身边的幸福 本报讯(记者 乔雪阳)11月26~28日,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联合创作演出的原创大型舞剧《牡丹亭》将在锦城艺术宫连续上演三场,而11月26日的首场演出将是成都商报15周年华诞的系列活动之一,该场演出门票,本报将免费
-
牡丹亭上三生路,调情圣手柳梦梅
-
作者:暂无 来源:嘉兴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谢湘南
上个月,青春版《牡丹亭》再次来深圳演出,去看了。上中下三篇,只落下中篇未看。不过感觉最好看的还是上篇中的第三场“惊梦”。这一场真是有惊艳之美,大胆,直接,充满着想象力。春,梦,花神,一青年男与一妙龄女在梦中初遇偷欢,彼此一见倾心。这种浪漫的构想真是具有天然的戏剧性。男女间那点事,
-
牡丹亭上三生路昆曲600年的现代化与复兴
-
作者:暂无 来源:东莞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离魂·玉莺儿】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
【惊梦·山桃红】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训女·前腔】娇莺欲语,眼见春
-
吴吴山三妇论《牡丹亭》戏曲特色浅谈
-
作者:谢超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吴吴山三妇 《牡丹亭》 《牡丹亭》 戏曲特色 戏曲特色
-
描述:吴吴山三妇在对《牡丹亭》的评点中,就《牡丹亭》中关目的设置、角色的演绎、舞台的安排、砌末的使用等戏曲特色的评价和讨论,反映出三妇评点《牡丹亭》的戏曲评论水平。
-
“昆曲王子”张军:牡丹亭上三生路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小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王子 创新之路 Rap 商业化
-
描述:地道的爵士乐,去上海滩很新潮、很有情调的酒吧、会所。如果只说他是舞台生涯中的人,十个里恐怕有九个会说他是流行歌手,还有一个没准儿会说他是演话剧的。但是真的和他相处久了,就会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面程蝶衣那句“不疯魔,不成活”,时不时听他聊到高兴处就蹦出戏词来。那个时候就依稀看见一个少年怎样从这些曲词做派里翩翩走来,用20年的光阴铸就了此刻的模样。 的确。6月11日,在江南古镇朱家角课植园见到的张军,就是于丹口中的样子。留很帅发型,穿很酷衣服,说起话来如同讲戏,极生动。和记者谈话间,空中忽然飘起雨。雨滴越来越大。“一会儿,园子里的演出还能照旧?演员岂不全部淋在雨中?”记者忍不住问。张军一笑,说:“6点45分,园林版《牡丹亭》准时开演。戏比天大。” 从21小时到75分钟 于是,日落时分,隔着一池水,一叶扁舟载着悠扬的箫音,自石桥下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