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8422)
报纸
(1062)
学位论文
(612)
图书
(251)
会议论文
(9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50)
地方文献
(238)
地方风物
(126)
非遗保护
(49)
宗教集要
(28)
才乡教育
(28)
文化溯源
(13)
红色文化
(9)
按年份分组
2011
(662)
2010
(646)
2009
(609)
2008
(500)
2004
(284)
1996
(255)
1992
(123)
1991
(108)
1980
(59)
1979
(40)
按来源分组
历史研究
(15)
孔子研究
(14)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
中华文史论丛
(7)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3)
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
(2)
课外阅读·中旬刊
(1)
中国医疗保险
(1)
相关搜索词
北宋
嘉祐四年
《易解》理学
地方官吏
在役
城镇职工
孔颖达
《游褒禅山记》
企业
研究
佛教观
王安石
诗歌
变法
古诗
司马光
出版集团
古典散文
《乌江亭》
《题齐安驿》
古代文学
三皈依
答司马谏议书
妻子
两面派
历史风云
基本观点
力量
兴亡之感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熙宁年间朱辽河东边界交涉研究(王安石弃地数百里说质疑)】搜索到相关结果
9950
条
清代台湾客家移垦有成之类型
研究
:以张达京、胡焯猷、姜秀峦为例
作者:
邱荣裕
来源: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湾,不仅将台湾最为繁荣的府城与邻近城郊之地利,成为海外家乡,同时也因人
思致融情传好句——以晏殊词为例谈叶嘉莹的词学
研究
作者:
唐红卫
来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叶嘉莹
描述:
有重大创新。
唐千金妇人方与宋明温补学家治疗月经病温补袪瘀用药之
研究
作者:
陈立德
陈荣洲
施慧瑄
来源:
台湾中医医学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千金妇人方
温补袪瘀
陈自明
薛己
张景岳
描述:
示,四位醫家調經思想,均以溫補為主。在用藥上,孫氏、陳氏均重溫經散寒,薛己與景岳則重溫補脾腎。惟薛己偏重調補肝脾;景岳則偏重溫補腎與命門,而辛溫散寒藥物已很少使用。至於袪瘀藥,孫氏常用破血攻堅藥,尤其善用蟲類
王荆公文集笺注 (下册)
作者:
宋
王安石撰
李之亮笺注
来源:
巴蜀书社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王安石
1021
1086
文集
王荆公文集
注释
描述:
王荆公文集笺注 (下册)
王荆公文集笺注 (上册)
作者:
宋
王安石撰
李之亮笺注
来源:
巴蜀书社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王安石
1021
1086
文集
王荆公文集
注释
描述:
王荆公文集笺注 (上册)
王荆公文集笺注 (中册)
作者:
宋
王安石撰
李之亮笺注
来源:
巴蜀书社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王安石
1021
1086
文集
王荆公文集
注释
描述:
王荆公文集笺注 (中册)
荆公新学及其兴替
作者:
王书华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荆公新学
朔学
洛学
蜀学
道德性命
宋元学案
王安石
描述:
乃至诋毁,根本未给其以应有的学术地位。有着宋元学术史之称的《宋元学案》本是以...
北宋老学初探
作者:
詹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文学
老学著作
心性学
苏辙
王安石
《老子注》
描述:
。其中的“性”论基本上来自佛教,而修养论则多为禅宗止观
说
与庄子“坐忘”、“心斋”说的结合,其所追求的境界则多为庄学与先秦儒家所追求的境界的融合。 北宋老学除心性学特征外,也有一些其它风貌。
王安石
与司马光
试论苏轼的仁政爱民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
张慧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轼
爱民
仁政
实践
王安石
变法
描述:
思想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治世理念的不同,坚持“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而民不惊”的变法原则的苏轼与过分强调法令严明的
王安石
新法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造成二人政治立场的长期对立。终使苏轼纠缠于变法的政治漩涡
士论与道理: 试由宋代士人政治之发展解释理学的兴起脉络
作者:
林汉文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士人政治
士论
王安石
欧阳修
司马光
朱熹
北宋政治
描述:
現的。是以本文首先針對傳統的士人政治所安排的社會藍圖作一概觀,從士的社會地位及產生選拔方式,以至於社會期望各點作分析。
唐宋兩代在時代上相連而在發展方向上卻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對比,士人政治觀念的相異便是其中之一。本文議論雖橫跨唐宋數百年,其實要端始終如一,均在考察士人領袖對理想人間秩序的認知與實踐。
本文標題除了士論與道理之外,就是理學。但其實主要的篇幅不會花在理學本身上面,而更多處理北宋的政教。此源於本文認為當我們用人間理想秩序重建這一尺度來觀察宋代儒學,便會發現最後出也最具體系規模於此者,即是由朱子集其大成的理學。就本文的觀點論,便在於理學對孔門道理提出了唯一且絕對的天理假設,並試著依此假設而去理解萬事萬物在世界上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並賦與其整體一種意義。如此一來政教合一的理想人間秩序在理論上的完備便跨出了一大步。理學並不一定是最後或者最好的答案,但它確實試著為至少有宋一代的儒學發展提供總結。
首页
上一页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