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66)
期刊文章(2016)
学位论文(92)
会议论文(65)
图书(3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892)
地方风物 (117)
非遗保护 (90)
地方文献 (86)
才乡教育 (40)
宗教集要 (27)
红色文化 (22)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3(297)
2010(280)
2009(222)
2008(186)
2007(166)
2004(68)
2002(93)
1993(35)
1989(15)
1984(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0)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9)
古典文献研究(4)
哈尔滨学院学报(2)
政治与法律(1)
新疆地方志(1)
广西地方志(1)
大连大学学报(1)
东方丛刊(1)
书目季刊(1)
从“经义”到八股文形成的当代诠释
作者:刘虹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经义  朱元璋  八股文 
描述:来的“传注经学”,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亦从训诂章句的囹圄中解脱出来。从王安石对科举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首次匡定到八股文的形成,标志着科举考试向着更规范、易于操作的轨迹发展,同时它也蕴含了历代有识之士对于科举考试公开、公平、公正的孜孜追求。但是,对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匡定又造成“科举之业盛和文化学术衰”的矛盾现象。
质疑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刘喜林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实践  质疑  提出问题  主动学习  阅读水平  陆九渊  学生 
描述: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能提出问题,正是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表现,表明他们正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能够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正是阅读水平明显提升的标志。
汤显祖《牡丹亭》处置考察
作者:康芸英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处置  处置  考察  考察 
描述:加复杂,处置、使成、被动式等不同句式结合使用。
北宋儒学道论研究: 以范仲淹、欧阳修、卲雍、王安石为探讨对象
作者:林素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学  道论  范仲淹  欧阳修  卲雍  王安石 
描述:時趨進。這也是這個時期論道風氣盛行的最直接原因。第二、儒學之內對「道」的詮釋,可謂議論紛紛,絲毫沒有定於一尊的意思。即使是王安石《三經新義》頒行,作為舉業準,異「道」之論仍然不絕。第三,值得留意
儒家“经世”与王安石的“致用”
作者:刘宇  来源: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  儒学  儒者  “经世致用”  “道”  王安石 
描述:儒家的“经世”基于“知我者其天乎”的强烈信念,“致用”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使命感的体现。但是在封建的官僚制度运行中,“经世致用”实际上的运作与实践经历了极为不幸的命运。本文以王安石为例,剖析其与“经世”思想的因果关系和内在逻辑,试图对儒家经世思想发展的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时段作一个浅显研究。
贤学术思想研究
作者:王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  气血论  脾胃论  养生 
描述:各科均有建树。笔者认为,“血气论”、“脾胃论”、“衰老论”集中体现了龚贤的学术思想,贯穿于著书行文当中。另外他的治未病思想,以及在方剂和各科证治中创前人所未见,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龚氏辨证重脉诊
贤养生法
作者:路人  来源:华夏长寿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养生法  静功  养生保健  医术  种杏  仙方  医林  金溪  元神 
描述:贤养生法
论龚贤的脾胃观
作者:张颖  来源:河北中医杂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脾胃论    辨证论治  养生  康复 
描述:脾胃学说起源于《内经》,形成于东垣,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广泛用于临床。龚贤出身于世医之家,精岐黄家言,悬壶60余载,学验俱丰,以重视脾胃而闻名于医林。所不同的是,龚贤不仅在临证中突出脾胃,更是
贤灸法浅析
作者:张钦传 袁泉  来源:中国针灸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医经验  灸法/方法   
描述:以龚贤著作《寿世保元》、《万病回春》为依据 ,探析龚氏灸法特色及其对灸法理论的贡献。龚氏悉采《内经》要旨及诸前贤确论 ,又参以己意 ,时有独创。在灸以保健、灸治疮痈、灸疮护理以及晕灸处理等方面都对
贤的针灸学说
作者:魏稼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针灸学说 
描述:种杏仙方》、《云林神彀》、《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鲁府禁方》等,并续编其父《古今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