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04)
报纸(2331)
学位论文(70)
会议论文(49)
图书(3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626)
地方文献 (224)
非遗保护 (59)
宗教集要 (25)
才乡教育 (18)
地方风物 (17)
红色文化 (14)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4(806)
2013(330)
2012(632)
2010(302)
2009(239)
2008(241)
2006(157)
2005(96)
1998(54)
1984(40)
按来源分组
青年文学家(4)
视野(2)
新青年(1)
读者(原创版)(1)
北方文学:下半月(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钟山(1)
青年月刊(1)
《诗经·国风》中“婚恋”之周礼意蕴研究
作者:于莲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经》  婚恋  周礼意蕴 
描述:风》婚恋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诗歌22篇,在梳理古今注疏解说的基础上,进行考辨分析,去伪存真,以求得准确考察诗篇的宗旨,并结合周代礼教的基本精神,来推断《诗经》的编选者编选这些诗歌所蕴含的礼教意识
王应麟《考》与辑轶研究
作者:魏娜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辑佚  三家《  王应麟  考》成就 
描述:感于汉代四家《》只有《毛传》流传,便从群书中搜集有关鲁、齐、韩三家《》的资料,于是始有辑录佚文之举,编成《考》,开创了古书辑佚成专书的先例,对清代三家《》的辑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着重
陈道平联集《中华之光》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右江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诗词学会会员、广西楹联学会会员、原田林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陈道平先生著的奥运冠军嵌名诗联集《中华之光》一书,于今年9月由联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诗词
从汤显祖、剧见葡占澳门风情
作者:暂无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疏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触怒神宗皇帝,由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贬广东徐闻县典史。当年十一月迁谪途经澳门,澳门旖旎的风光、繁荣的景象、淳朴的民风使他诗兴大发。 《玉敬堂
汤显祖阳江留两赋莲塘驿
作者:暂无 来源:阳江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少佳树, 向北梅花夕。 入门问小吏, 知是莲塘驿。 莲叶落已久, 林塘映非昔。 参星到庭户, 素月沿檐隙。 促织犹在野, 无衣念行役。 炎州少冰雪, 流光去无迹。 惟念
灯下读王安石《元日》邓全恩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春节临近,灯下翻阅《王安石集》,首先想到的是荆公吟咏春节的名篇《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重温古代乡贤的这首千古绝唱,胸中自然洋溢着豪情。   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古时又称元旦、元正、正旦,为一年之首。现代人则称为春节,以区分于公历之元旦。仅从
学校应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批判《神童》,促进教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学校应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批判《神童》,促进教
流饭桥头月满林———周亮工与潍县
作者:暂无 来源:潍坊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流饭桥头月满林———周亮工与潍县
试论“乌台案”对苏轼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作者:李继华  来源:周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案”  苏轼思想  王安石变法  黄州时期  思想及创作  《续资治通鉴》  儒释道思想  王夫之  苏轼诗歌  文学创作 
描述:以为:“乌台案”是苏轼政治上不成熟的产物。唯此,乃造成他一生的第一次跌荡,从而造成他思想及创作的质的飞跃。笔者拟从“乌台案”前后苏轼思想的变化来探讨“乌案”
杜甫在二十一世纪:从王安石黄庭坚题杜甫画像说起
作者:张志烈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杜甫  诗人    王安石  痛苦  画像 
描述:画卷,抒写了爱国爱民的稷契怀抱,展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从而杜甫被历代宗仰,敬为集大成之诗圣;国际赞许,尊为世界文化名人。这是迄今为止,不争的事实。而今,历史前进到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祖国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上又已面临着“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两大历史潮流造成的新的经济政治环境。人们的生活追求、价值观念,较之从前,可以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杜甫的诗歌,还能继续发出光和热吗?还能继续“点燃别人”吗?本文拟就此谈一点浅见。一远的不说,就是近几十年内,杜甫也还很密近地“存在”于普通中国人之间。胡适先生《白话文学史》中论及杜甫时说:“(李白)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