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满竹洲
-
作者:杨静静 马一知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孝宗 全祖望 书院制度 明洞 史学 学校制度 水色 治学 大师
-
描述:庆历七年的一个春日,王安石先生盛邀楼郁大师来此授课讲学,于是,湖光水色中,除了杨柳曼妙的轻拂,更荡漾了文人淡雅的墨韵;除了鸟儿婉转的低鸣,还弥漫了孩童清脆的书声。宋孝宗帝曾赐匾称之为"四明洞天",清四明学者沈焕曾在这里创办"三先生书院",清史学大家全祖望曾在这里潜心治学
-
“二苏”手足情
-
作者:杨志坚 来源:新语文学习·教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派 宋神宗 苏轼 御史台 政见
-
描述:史台监狱。
-
刻骨铭心父母情
-
作者:李旺 来源: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父母 《牡丹亭》 感情真挚 人生道路 汤显祖 作者 文章
-
描述:这是家在农村的男生写给父母的一首深情的赞歌。感情真挚,是文章的第一大特色。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说:“白日消磨肠断句,世上唯有情难诉。”只有作者自己感动了,笔底流淌的文字才可能感动读者。父母之爱,古来共谈,这是与人类自身共始终的永远写不完的题目。在作者笔下,父母之爱成了普照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缕清辉。
-
一点情千场影戏
-
作者:胡金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南柯记 传奇小说 牡丹亭 人生价值观 临川四梦 创作 艺术化 明代戏剧 中国古典小说
-
描述:穴大槐安国,与瑶芳公主结为连理,并任南柯郡守。后因公主病
-
论中国演剧观的形成—兼论中西演剧观的主要差异
-
作者:夏写时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品格 十九世纪 十七世纪 汤显祖 中国艺术 戏剧文学 戏剧演出 演员 戏剧表演 舞台形象
-
描述:演剧观成熟于十九世纪,经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诸大师的总结,已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现代演剧体系。中国演剧观成熟于十七世纪,至今未经科学总结,正处于从古典演剧观向现代演剧观转化过程中。当前世界
-
人民观审不应是参「观审」判
-
作者:林 正 来源:司法改革杂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人民观审不应是参「观审」判
-
试论李觏的人格观
-
作者:陈大勇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人格 培养 人格美
-
描述:传统儒家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关注理想人格的塑造。李觏的人格观涉及理想人格的目标、演进、培养等问题。分析、探讨李觏的理想人格,对全面认识理解李觏的思想大有益处。
-
试论李觏的人格观
-
作者:陈大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人格 培养 人格美
-
描述:传统儒家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关注理想人格的塑造。李觏的人格观涉及理想人格的目标、演进、培养等问题。分析、探讨李觏的理想人格,对全面认识理解李觏的思想大有益处。
-
论胡应麟的唐诗观
-
作者:骆锦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唐诗观 诗学观念 本质特征
-
描述:记。然而,胡应麟并不是前后七子格调论唐诗学的附庸者,他的唐诗观有其独特性。 在唐诗审美方面,胡应麟以“体格声调、兴象风神”突出格调的同时,对性情、神韵同样十分重视,其诗论不仅是对明格调
-
汤显祖“至情”文论观研究
-
作者:公维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至情 文论观
-
描述:”的本真性。第三章主要阐释汤显祖的“至情”文论观思想,其中包括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涉及“世总为情,情生诗歌”文学本体论、“奇士”和“气机”的文学主体论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文学创作论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