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488)
学位论文
(132)
报纸
(76)
会议论文
(46)
图书
(2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82)
才乡教育
(158)
地方文献
(19)
宗教集要
(9)
地方风物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
(73)
2011
(92)
2008
(87)
2006
(75)
2005
(46)
2004
(54)
1998
(78)
1997
(33)
1995
(34)
1988
(53)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
(80)
中州学刊
(9)
哲学与文化
(4)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重庆社会科学
(1)
阅读与鉴赏·高中
(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
(1)
相关搜索词
学规
《周礼》
天地生物之心
南宋理学
太极辩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儒家
王安石变法
君子
祭祀
宋明儒学
《孟子》
哲学思想
王学统
做人
哲学
为学路径
尊德性
历史世界
主体性教育
太极
儒家核心价值体系
陆九渊
唯心主义理学
天理
学习方法
倡导
公民道德建设
太极图说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朱熹思想之与陆象山】搜索到相关结果
1582
条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
象山
为中心:[
朱熹
、陆九渊]
作者:
彭永捷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
人性论
描述: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
象山
为中心:[
朱熹
、陆九渊]
略论王学左派对汤显祖
思想
及创作的影响
作者:
许艳文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学左派
汤显祖
思想
戏曲
影响
描述:
明代王阳明学说的兴起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而王学左派对当时的思想界和文学界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戏曲家汤显祖所处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介绍,以探讨汤氏
思想
形成及《牡丹亭》创作的意义
曾巩
思想
的理学特质
作者:
范立舟
徐志刚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思想
理学特质
本体论
心理论
修养论
历史观
描述:
曾巩
思想
的理学特质
文话的兴起与南宋中期文章骈散的对峙:以
朱熹
、李刘为例
作者:
莫山洪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话
文话
骈散
骈散
朱熹
朱熹
李刘
李刘
四六
四六
描述:
宋代文话的兴起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现象。王钅至等人的四六话在一定程度上对四六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南宋
朱熹
承认古文与四六并行现象的存在,但是认为四六在古文之下。作为南宋四六大家,李刘四六形成了程式化
论许衡的自然观及其折衷朱
陆
倾向:[
朱熹
、陆九渊]
作者:
陈正夫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观
哲学思想
中国
元代
朱熹
哲学
陆九渊哲学
描述:
论许衡的自然观及其折衷朱
陆
倾向:[
朱熹
、陆九渊]
朱
陆
学术考辨五种:[
朱熹
、陆九渊]
作者:
吴长庚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
中国
宋代
描述:
朱
陆
学术考辨五种:[
朱熹
、陆九渊]
“里面出来”与“外面入去”:朱
陆
哲学异同管见:[
朱熹
、陆九
作者:
王伟民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
中国
宋代
描述:
“里面出来”与“外面入去”:朱
陆
哲学异同管见:[
朱熹
、陆九
从稼轩词看朱
陆
治学之异
作者:
钟锦
来源: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辛弃疾
词
道德
朱熹
陆九渊
描述:
稼轩词中所显出之道德价值,正由其自身对道德问题之相应。故稼轩对待
朱熹
与陆九渊,乃能了然二 人之治学差异,且于其词中自然流露其对二人学养、感情之不同态度。本文即从稼轩词中分析此种差异与不同。
朱
陆
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之争
作者:
吴凯雷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尊德性
道问学
争辨
描述:
“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是
朱熹
与陆九渊在教育
思想
方面的主要争辩之一。此争辨主要集中在道德知识怎样转变为道德品质,这本身即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对今天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朱
陆
之争:宋儒经典解释取向的政治蕴涵
作者:
任剑涛
来源:
原道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经典解释
政治效应
描述:
完全不同的人心秩序治理、社会政治走向或发展趋势:前者以其
思想
的解放性而具有瓦解政治规则的作用,后者以其观念的规范性而有利于维护人心-社会秩序。比较而言,
朱熹
的进路较
陆
王的进路更有利于维护人心-社会秩序。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