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89)
期刊文章(251)
图书(47)
学位论文(2)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52)
地方文献 (29)
宗教集要 (4)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2)
地方风物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291)
2013(14)
2011(38)
2006(19)
2005(9)
2002(10)
2001(8)
1997(5)
1985(8)
196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8)
经济日报(27)
抚州师专学报(3)
文史杂志(2)
文物(2)
红豆(1)
中国书法(1)
国际广告(1)
赣州地区志通讯(1)
东南大学出版社(1)
龙川略志六卷别志四卷
作者:李致忠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龙川  苏辙  王安石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  诗集传  中国国家图书馆  著录  名录  栾城 
描述:心上镌大小字数,下
《醒世姻缘传》的传播与周在浚的书活动
作者:许振东  来源: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周在浚  颜光敏  尺牍   
描述:东的风物人情,具有创作《醒世姻缘传》的可能性.
王安石及其《字说》:介绍张宗祥本《熙宁字说
作者:曹锦炎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张宗祥  熙宁    政治斗争  政治家  北宋  训释  学官  文献通考 
描述:、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而不用。”《字说》一出,唐耜为之作《字说解》120卷;韩兼也作《字说解》数十卷;刘全美作《字说偏旁音释》及《字说备检》各1卷,并作《字会》20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10卷,一时习者蔚然成风。哲宗元祐中废新政,是书也因此遭到非议而被禁用。绍圣间虽又用以程试诸生,但不久旋废,今书已散佚不传。对于《字说》这样一部文字学著作,颇为历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1(总6)至1993年4
作者:吴宏岐 李令福 王宇尘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史地理  论文分类  中国七大古都  总目  序跋  历史地理学  《水经注》  地理分布  史念海  吴宏岐 
描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1(总6)至1993年4
宋杂剧、杂扮与南戏、北杂剧的行当体制:兼考酸
作者:苏子裕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杂剧  北杂剧  南戏  宋金杂剧  元杂剧  行当  正杂剧  汤显祖  院本  剧目 
描述:宋杂剧、杂扮与南戏、北杂剧的行当体制———兼考酸旦苏子裕演出角色按行当分派,这是戏曲艺术的一个特色。编撰剧本、导演构思、编腔配曲、演员分工、人物造型都必须考虑行当。每个剧种都有相应的行当体制。考察
尚思为国戌轮台 : 评刘绍荣新作《村》
作者:致远  来源:文艺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评论 
描述:尚思为国戌轮台 : 评刘绍荣新作《村》
鹜已远》连载 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与王安石(三)
作者:暂无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  连载 
描述:(三) 苏轼初入北宋官场时,被朝廷任命为陕西凤翔府签判。
鹜已远》连载 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与王安石
作者:萧含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苏轼  苏辙  陕西  改革派  凤翔  任命  父亲  京城  北宋 
描述: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著名的《喜雨亭记》。治平元年(1064年),苏轼任满回京,此后灾难接连不断。先是妻子王弗病逝,年仅27岁,接着父亲苏洵一病不起,不久辞世,享年58岁。九年前母亲仙逝,如今父亲归天,苏氏兄弟悲伤难禁,涕泗涟涟,
“乌诗案”前后的苏轼
作者:杨胜宽  来源:宜宾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诗案  二十年  王安石  宋神宗  合理建议  徐州  人生态度  政治斗争  湖州 
描述: 宋神宗熙宁十年至元丰二年(1077——1079),苏轼先后被差任徐州和湖州的知州。在此期间,其讥讽新法的诗文视杭、密时期已大为减少。即使表达对新法及其推行者的不满,批评锋芒已大为收敛,时常流露出无力逆挽的莫可如何之心情;而其合理建议不被重视的牢骚,对二十年仕途经历
北宋谏制度与党争
作者:沈松勤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谏制度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文字狱  御史中丞  “乌诗案”  苏轼  新旧党争  侍御史  谏官 
描述:北宋谏制度与党争沈松勤《宋史》卷三九○传论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说。作为一种监察制度,北宋谏在巩固君主集权的过程中,确曾起过积极作用;谏对北宋学术文化的繁荣所起的促进作用,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