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19)
报纸(791)
图书(49)
学位论文(41)
会议论文(2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46)
地方文献 (101)
宗教集要 (29)
才乡教育 (15)
地方风物 (13)
红色文化 (11)
非遗保护 (8)
按年份分组
2014(302)
2013(96)
2012(124)
2008(135)
2007(109)
2003(46)
2000(33)
1985(20)
1983(14)
1930(9)
按来源分组
其它(99)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中国证券报(2)
南通日报(2)
燕赵晚报(1)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江苏画刊(1)
理论学刊(1)
书法丛刊(1)
艺林月刊(1)
有关宋儒对于“心”、“性”、“理”的了解之反思
作者:刘述先 拉措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思想  儒学  王阳明  新儒学  陆象山  牟宗三  当代新儒家  气质之性  表达方式  儒学思想 
描述:一、应该如何命名宋儒学?关于宋儒学,有好几种表达方式:道学、理学、心学和新理学。这些称法各有其优缺点。对此,我愿作如下讨论:第一,在宋代曾使用过“道学”这个称谓。事实上,宋儒学专注于的研究
魅力寻幽:评王安石的《妃曲》
作者:徐慧琴  来源: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妃曲》  王安石  《王昭君变文》  魅力  人生失意  昭君和番  汉元帝  封建文人  悲剧气氛  高步瀛 
描述:魅力寻幽:评王安石的《妃曲》
从修辞角度看王安石《妃曲》其二
作者:袁津琥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妃曲》  王安石  修辞角度  宋代诗人  王昭君 
描述:非禽兽而何!”(见《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六《妃曲》注引)在范冲看来,王安石这首诗歌简直宣传的就是典型的汉奸卖国贼的人生哲学。范氏此论一出,受此影响,后世不少宋代诗歌的选本都仅选了《妃曲》第一首
商业精神:晚文化活的灵魂
作者:王恺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审美心理  商业精神  商业社会  日常生活  审美趣味  文化市场  文化圈  戏曲  汤显祖  商业意识 
描述:本文围绕商业精神对文化的渗透、影响这一问题,通过对晚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特点、文人审美趣味的商业心理折射,以及士子矛盾心态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试图对晚这个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阶段有一个较为
遗民画家杨补传略
作者:陈三弟  来源:艺苑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皇遗民传》  钱谦益  王时敏  杨补  董其昌  画家  杨龙友  马士英  苍雪  周亮工 
描述:遗民画家杨补传略
审美思潮和散文美学
作者:吴文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散文美  审美范畴  袁宏  “趣”  散文  美学  “真”  “性灵说”  唐宋散文  汤显祖 
描述:明代中叶以后至晚,和社会结构同步变迁的是,人的心理和审美心理结构。共同的审美心理和意识的汇合,遂形成为特殊的群体意识——审美思潮。晚的审美思潮的有机表现方式存在于理论和作品中间。诚然,小说、戏曲
历代昭君诗与王安石的《妃曲》
作者:刘成国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昭君出塞  王昭君  诗歌主题  单于  毛延寿  西京杂记  个人命运  故事  践踏 
描述:的历史后果,而对于悲剧中被践踏的个人命运,则以客观的近似冷漠的笔调轻轻带过。之后,《西京杂记》卷二对这段文字作了如下发挥:
刘因《妃曲》发微
作者:王星琦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因  王安石  王昭君  昭君出塞  毛延寿  白居易  马致远  西京杂记  昭君故事  汉宫秋 
描述:一说到《妃曲》,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王安石的二首同题之作,诗中王昭君"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黯然销魂之态,以及汉元帝"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的追悔莫及之状,都神情毕肖,活生生
反常合 奇趣横生——诗学漫笔
作者:李元洛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反常合  古典诗歌  诗歌创作  苏东坡  艺术经验  艺术宝库  李白  艺术效果  王安石  作品 
描述:”?且让
南及其《国史河渠志》
作者:李小林  来源:史学集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万历年间官修国史    《国史河渠志》  纪传体志书 
描述:中附载图册的体例,或第一次提出了这种设想,对后人修此类志书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可清楚地表达出用文字无法叙述的内容;叙事详细;时间清晰准确;在记事中常加入简单评论,极有益于读者加深理解,搞清一些深幽难见的联系。不过,它也存在一些缺点。但总得来说,它不愧为一部成功的纪传体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