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575)
报纸
(848)
学位论文
(185)
图书
(151)
会议论文
(5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723)
地方文献
(39)
才乡教育
(35)
地方风物
(11)
文化溯源
(3)
宗教集要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1
(535)
2009
(477)
2004
(232)
2001
(229)
2000
(166)
1996
(229)
1994
(214)
1992
(103)
1983
(103)
1982
(81)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通讯
(40)
领导科学杂志
(14)
思维与智慧
(11)
河南教育
(6)
抚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5)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4)
开封大学学报
(4)
四川教育
(4)
福建通讯
(1)
中国医疗保险
(1)
相关搜索词
不足
人才培养观
人才培养
城镇职工
《续资治通鉴》
国有大中型企业
后天不足
王安石
价值
古典散文
《乌江亭》
《题齐安驿》
古代文学
三皈依
古诗
答司马谏议书
妻子
两面派
历史风云
基本观点
力量
兴亡之感
作者
墙角
唐宋八大家
唐人
名篇
人才
适时而变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教育文萃 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搜索到相关结果
7575
条
李觏
教育
思想研究
作者:
赵俊杰
范玉凤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教育
教育
学习
学习
描述:
思想体系。李觏
教育
思想对今天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王安石
的
教育
思想
作者:
王汉澜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
思想
教育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
“文武并重”思想
教育改革
描述:
强制学生、重视教育者的感化作用;反对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主张批判地学习。他在教育改革上,也做出一些创举。他的
教育
思想和改革举措,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
王安石
的
教育
思想与实践
作者:
陈永华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
思想
教育家
教育
功能
学校教育
培养目标
描述: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本文就
王安石
的
教育
思想及实践做初步的研究。一、关于
教育
的功能
教育
具有促进个体
宋代
教育
改革家:
王安石
作者:
毕诚
来源:
教育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教育
改革家
王安石
社会背景
“复古主义”
教育史
描述:
宋代
教育
改革家:
王安石
王安石
在
教育
上的改革
作者:
焦岩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
大地主阶级
改革
教育
科举考试制度
进步作用
变法
中国封建社会
土地兼并
中国历史
描述:
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王安石
教育
思想浅论
作者:
朱保书
来源:
开封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
思想
教育改革
培养人才
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科举制度
变法改革
人才教育培养
培养目标
庆历兴学
描述:
王安石
在许多文章中阐述了其
教育
思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人才
教育
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二)培养人才关键在于兴教办学;(三)培养人才必须改革
教育
内容。
北宋
教育
改革家
王安石
作者:
詹凌霄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改革
教育
教育改革
上智
下愚
培养人才
天才论
士子
政治革新家
描述:
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略论
王安石
教育
思想
作者:
方国兴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
思想
改革科举
教学方法
教育改革
哲学
观
专科学校
“三舍法”
教育家
人的发展
描述:
略论
王安石
教育
思想
江湖夜雨十年灯——
王安石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赏析
作者:
郭鲁江
来源:
现代语文:高中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熏陶
政治
内心
教育
赏析
矛盾
王安石
江湖
正统思想
开明
描述:
时政以执拗果敢著称于当时;另一方
论
王安石
的人才革新思想
作者:
李德明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人才培养
人才使用
人才
品德
修养
改革
描述:
举,为天下举人,先取履行,次取艺业,将以正教化之本、育卿士之才”①。六宗以后,兴学育才和科举取士之风虽有所好转,但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直至熙宁变法,
王安石
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范仲淹的育才革新和人才制度革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