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10)
报纸(1167)
学位论文(80)
图书(26)
会议论文(1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39)
地方文献 (73)
宗教集要 (29)
红色文化 (24)
地方风物 (19)
非遗保护 (9)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480)
2012(189)
2011(256)
2006(90)
2002(34)
1996(21)
1994(34)
1992(11)
1936(17)
1930(26)
按来源分组
经济日报(30)
铁道公报(7)
计算机世界(4)
珠海乡音(2)
长江信息报(2)
财政公报(2)
农机推广(1)
华夏国学(1)
新乡日报(1)
山东信访(1)
从“作诗”谈主语的省略
作者:刘鉴平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诗  主语  先人  承前  王安石  孙膑  前时  《扁鹊见蔡桓公》  句子成分  文言文 
描述:语都是王安
论晏几道对词的创新
作者:许金华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山词  伤心  创新  技巧独特 
描述:晏几道词局限于小令,题材、意象也被前人熟用,但仍能以“伤心”之作在词史获得一席之地。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晏几道对词的表现手法作了大胆的创新,在描述人情物态、抒情写意方面有其独到高超之处。这种创新给人以
与王安石交往综论
作者:王瑶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交往 
描述:人济世安民的远大志向和高拔流俗的竣洁人格。
解读黄山谷木兰花
作者:劉尚榮  来源:词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山谷  郭祥正  太平  北宋  王安石  主人  翰林  神仙  宋人  吏部 
描述:"其后复窜易前词:"翰林本是神仙谪。落帽风流倾坐席。坐中还有赏音人,能岸乌纱倾大白。江山依旧横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试论苏轼岭的咏物诗
作者:韩国强  来源:琼州大学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物诗  苏轼  荔枝  苏拭  椰子水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平生功业  思想轨迹  文学作品 
描述:查出他晚年的思想轨迹。 一 苏轼岭的咏物诗的主要内容是赞美岭的琪花佳果,抒发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苏轼在岭的咏物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岭琪花佳果都成了他歌咏的对象
浮沉近一生
作者:毛志成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  初中生  学习成绩  必然性  原因  人为因素  小农意识  刘绍棠  语言  作家 
描述:一个人尤其是儿童、少年,与文学结缘总是有"偶然"原因的。有时,近于宿命,粗看上去很像是由瞬间之"因"演变出的"果"。但后来一想,那样的事又带有极强的必然性,人为因素占了一大半。例如:半个世纪前,我十二岁时还是初中生。喜
《玉·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作者:刘跃进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玉  《困学纪闻》  目录学  史料学 
描述:.艺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搜集资料,如何进入学问领域的若干途径与方法。
“汤若批评”曲本考
作者:朱万曙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批评内容  评点本  异梦  戏曲研究  评点者  继儒  戏曲家  上海图书馆  眉批 
描述:明代刊刻的署名汤显祖批评的曲本有十种以上。这些评点本因为汤显祖的戏曲家身份,后世一些相关的论著常常对此有所讨论。但是,这些曲本哪些是有价值的本子?哪些是书商抄袭的本子?汤评的真实性又如何?对这些问题尚未见讨论。本文即对汤评曲本作些力所能及的考辨。
拾贝:黄永年
作者:朱琪  来源:书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版本目录学家  古籍整理  陕西师范大学  江苏江阴  学术研究  顾颉刚  黄氏  历史学家  吕思勉  藏书印 
描述:黄永年(一九二五—二○○七),江苏江阴人。一九五○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是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历史学家。黄氏在学术研究上先后师从吕思勉、顾颉刚、童书业,是学者篆刻家的典型。十三岁见线装古书上的藏书印而始习篆刻,二十岁师从篆刻家郭枫谷。
岳美缇、谷音访谈录
作者:方李珍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剧团  越剧  表演艺术家  戏剧  访谈录  《牡丹亭》  学术  教授  机会 
描述:去年十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谷音不辞辛劳,应邀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教授昆曲《牡丹亭》折戏。借此机会,本刊特邀福建戏剧界专家蔡怀玉对她们进行学术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