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81)
报纸(1227)
图书(387)
学位论文(72)
会议论文(4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944)
地方文献 (508)
地方风物 (108)
红色文化 (43)
非遗保护 (42)
宗教集要 (36)
才乡教育 (26)
文化溯源 (9)
按年份分组
2012(310)
2011(326)
2010(310)
2007(188)
2006(181)
2005(157)
2004(146)
2003(133)
1999(117)
1998(129)
按来源分组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5)
广西日报(3)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3)
今日电子(2)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
法制与社会发展(1)
中国会展(1)
南宁日报(1)
山东房地产(1)
政府采购信息报(1)
同位素在相山火山岩型铀矿床研究的某些…
作者:刘金辉 李学礼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同位素  成矿热液  火山岩  铀矿床 
描述:同位素在相山火山岩型铀矿床研究的某些…
浅谈"训练"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观摩江西省临川一
作者:朱法敏  来源:学生周报(教师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训练  课堂教学  重要性 
描述:英语课堂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英语老师却对这个环节不够重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经验论述了训练在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痴情才子,血性男儿:谈谈汤显祖《牡丹亭》的柳梦梅
作者:孔瑾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柳梦梅形象  张居正  以情抗理  喜剧性  主考官  杜丽娘  浪漫主义  喜剧形象 
描述:痴情才子血性男儿──谈谈汤显祖《牡丹亭》的柳梦梅孔瑾汤显祖的传奇剧本《牡丹亭》,有着以情抗理的深刻思想内涵,如诗如画的强烈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代的读者与观众,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主义杰作。杰作也难免
老人日清新:浅析晚年苏轼的政治思想
作者:崔宝玲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晚年政治思想  海南文化  苏轼诗  政治风雨  文教事业  形成发展的过程  《苕溪渔隐丛话》  王安石变法  政治主张 
描述:哲宗绍圣元年(1094),59岁的苏轼被弹劾语涉讥讪,贬知英州,途中诏命几变,最后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与少子过及妾朝云于十月初至惠州贬所。绍圣四年(1097)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七月初与过到昌化军贬所(儋...
先秦时期国土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生态学思想
作者:张迪祥 王克陵  来源:经济评论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管子》  先秦时期  利用与管理  《周礼》  国土资源  国土开发  人口生态学  生态系统  生态经济思想  资源环境系统 
描述:现代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马克思在其不朽巨著《资本论》多次提到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便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不过这里的生命系统不是指植物和动物
关于郑玄注释“读为”“读如”的再思考
作者:张能甫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注》  郑玄  《周礼》  “读若”  《仪礼注》  语言环境  释义  拟音  术语  《礼记注》 
描述:关于郑玄注释“读为”“读如”的再思考张能甫“读为”、“读如”这两个术语,前人如段玉裁、王力、洪诚等都有研究,但是都不太令人满意。段玉裁在他的《周礼汉读考》,严格确定了这二者的区别:“读为”表示易
在追求真情活着:青年女作家王英琦近况
作者:李正西  来源:文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在追求真情活着:青年女作家王英琦近况
小船,在开拓航行-记沪剧新秀孙徐春
作者:壮柯  来源:上海文化艺术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小船,在开拓航行-记沪剧新秀孙徐春
小学历史教材有关改革开放内容的分析及教学建议
作者:李维枢  来源: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我国古代  改革开放  王安石变法  社会制度  郑和下西洋  对外开放  改革政策  小学  进化史观  商鞅变法 
描述:,他不仅从思想理论上以无可反驳的历史事实压倒了甘龙、杜挚等守旧派鸹噪,而且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大刀阔斧,又无反顾的气慨在秦国坚持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经济上“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每户
《周礼》财用物文书制度阐微
作者:孙瑞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周代要会  财用物管理  文书制度 
描述:目,经考校对"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目的是以赏罚制约束官府和官吏,以保障财用物文书的真实准确和国家廪库的充盈;另外限定了收受财用物文书的官府和收受的方式。此制度的制定对周代统治邦国、治理官府、节财用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