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19)
期刊文章(1114)
学位论文(61)
图书(22)
会议论文(1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44)
地方文献 (39)
宗教集要 (18)
红色文化 (11)
非遗保护 (9)
地方风物 (8)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2(168)
2011(217)
2007(102)
2004(55)
2001(37)
1990(19)
1986(17)
1948(5)
1930(15)
1929(9)
按来源分组
解放军报(9)
铁道公报(6)
商丘日报(3)
经济日报(3)
财政公报(2)
四川政协报(1)
中国纺织(1)
国际金融(1)
中国自行车(1)
中国卫生杂志(1)
发乎情,止乎礼义——苏州爱情剧略论
作者:康保成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州  明末清初  爱情  地方色彩  交流经验  剧作家  戏曲作品  《牡丹亭》  《西厢记》  剧坛 
描述:明末清初,在苏州地区,一下子涌现出李玉、朱素臣、朱佐朝等十多个专业剧作家。他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创作出一大批风格相近的戏曲作品,雄踞于当时的剧坛。人们习惯于称他们为“苏州”。 以浓郁的苏州
开拓探索,填补空白:读王英志《性灵研究》
作者:裴世俊  来源: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灵研究》  王英志  填补空白  袁枚  清代诗歌  性灵说  资本主义萌芽  女弟子  《红楼梦》  半殖民地半封建 
描述:开拓探索,填补空白:读王英志《性灵研究》
人品·创作·风格——从宋词“豪放”领袖苏轼谈起
作者:朱捷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品  山西  领袖  司马光  苏轼  墓志铭  王安石变法  豪放  师院  政治革新 
描述:大都导源于一两位(或一批)有卓异风格的文
越中曲在戏曲史上应有一席地位
作者:佘德余  来源:戏文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称舜  戏曲创作  戏曲史  吴江  祁彪佳  汤显祖  临川  杂剧  越中  《南词叙录》 
描述:叔考撰《合纱》《樱桃》……凡十二种;王淡翁撰《双合》……凡六种。二君皆自能度品登场,体调流丽,优人便之,一出而搬演几遍国中。姚江有叶美度进士者,……撰《玉》《双卿》诸杂剧十余种;同舍有吕公子勤之曰
具有学术品味的论著:评王英志《性灵研究》
作者:云瀑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袁枚  性灵  《性灵研究》  学术品位 
描述:《性灵研究》是一部展示真正学术品味的著作:其一具体展出了性灵的总体风貌,雄辩地证明性灵在诗学史上是个巨大存在,不可忽视;其二深入探讨了性灵的诗学体系,首次对性灵成员进行了全方位的考究、辨析
从“法度”到“活法”──江西诗内部机制的自我调节
作者:吕肖奂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江西诗  “活法”  法度  王安石  内部机制  吕本中  句法  杨万里  传统诗歌 
描述:本文就江西诗极为关注的“法度”与“活法”问题做了细致的探讨和梳理,试图从二者关系上描述出江西诗理论及诗风的演进过程。其中详细描述了黄庭坚“法度”理论的具体内涵及其对江西诗形成的重要意义
刘衡代理湖北高等法院书记官由(五月六日)
作者:暂无 来源:司法公报 年份:192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刘衡代理湖北高等法院书记官由(五月六日)
宏瞻巨著 独领风骚──评王英志《性灵研究》
作者:王承丹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灵研究》  性灵  清代诗歌  书评 
描述:宏瞻巨著 独领风骚──评王英志《性灵研究》
齐鲁印宗师张在辛文化艺术述略
作者:张志成  来源:山东档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隶书  篆刻  周亮工  康熙  齐鲁  聊斋志异  山东  清初  王渔洋  朱彝尊 
描述:张在辛(1651—1738),字卯君,一字兔公,号白亭、柏庭,山东安丘人,张贞长子。他是清初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聊斋志异》中的《张贡士》一文,写的就是张在辛。他少承家学,从理学家刘源渌问学,后拜谒郑(谷口)学隶书,师周亮工、程邃受印法。康熙二
王安石學“引《莊》解《老》”探析
作者:江淑君  来源:政大中文學報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學  王安石學  老子學  老子學  引莊解老  引莊解老  老子崇寧五注  老子崇寧五注  道德真經傳  道德真經傳 
描述:的思維架構下,多數能更加凸顯出老子思想的內在底蘊。但也有少數幾個例子,因為義理取向的不同,導致在證說的過程中,頗有借題發揮的嫌疑。凡此,本論文皆有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對王安石學「引《莊》解《老》」的概